破译钢铁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2007-08-17 04:31:53
由于拉动钢铁消费的基建、房地产、汽车、家电、机械等行业在高速地发展,国内钢铁的需求会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钢铁行业上游原燃料“瓶颈”的限制,业内企业的规模不断增加,产量一再提升,其他行业的资本又蜂拥而入,同时还要直面国际巨型钢联企业的有力竞争,国内钢铁市场正孕育着一场新的厮杀。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什么会成为钢铁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呢?

产业链安全最重要

钢铁是一个“中间产品”,上连煤炭、铁矿石、运输这样的“瓶颈”产业,下连汽车、家电、装备工业、建筑、机械等经济“支柱”产业。如果钢铁这个“中间产品”过分膨胀,上游的“瓶颈”开始收缩,下游产业发展趋于平稳,整个产业链的不协调就会暴露出来。因此产业链的安全成了钢铁企业面临的生死问题。

目前,国内的钢铁行业中产业链安全的企业只有宝钢、鞍钢等少数几家上游有矿石保证、下游背靠大型机械基地和汽车基地,同时还和上下游都签署了长期供货合同的大型钢铁企业。宝钢集团战略研究部门负责人吴东鹰曾经表示:“宝钢在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一个安全的产业链,这是宝钢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比盲目地在行业内投资抢地盘重要得多。”国内的其他企业则可能面临着原料采购吃紧或下游缺乏稳定的客户群的窘境。到2005年前后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可能会更加尖锐,钢铁企业还要面临着客户的争夺战。届时,业内缺乏安全的产业链的钢铁企业将面临被洗牌的命运,稳定的产业链将成为决定钢铁企业生死的生命线,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端产品具有决定意义

国内的大量钢铁企业生产集中在中低端的螺纹钢、无缝管、线材、焊管等,目前价格下降幅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就集中在这类钢材上;而用于汽车、造船、家电等行业的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中小型材、彩涂板、硅钢片、冷轧不锈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镀络板等仍需要大量进口。尽管这几年国内生产也有增加,但由于这些品种发展建设投资大、技术门槛高,在“钢多了”的影响下,这些投资大的项目长期难以得到批准实施,产能发展严重滞后。在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情况下,国内生产自给率仍然得不到提高,长期以来这些品种自给率低于60%。尤其冷轧硅钢片严重供不应求,进口逐年增加,进口冷轧硅钢片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03年高达62.79%,比上年又提高12.55个百分点。因此,国内供应这类钢铁产品的企业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弱,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但国内的钢铁行业在大力建设满足汽车、家电需求的高端产品生产线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从全球的视角看,这些产品的生产线已经趋于饱和,国外很多大型的钢铁企业正在把高端产品不断向中国市场转移,因此这类产品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并且也将逐步趋向激烈。因此,并不是说钢铁企业建设这些高端生产线就能够避免竞争,要想在将来的市场上赢得客户,企业还要提供其他的配套竞争体系,诸如成本优势、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

成本领先仍旧奏效

由于钢铁产品自身的属性较为特殊,对于中低端的产品而言,不同企业间生产的产品差异化很小,所以在销售的价格上差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压力则转向了压缩成本上,那么谁能够提供更为便宜的产品,谁就能赢得客户。

成本优势的获得主要依靠规模效应、生产管理、技术引进和创新等几种途径,国内的钢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普遍较低,近两年钢铁市场的火爆更是使得钢铁企业把重点放在了扩大规模、提高产量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生产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不利于国内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纵观目前整体价格下挫的局势,钢铁企业似乎只有降低价格这一招能够应付,在这种情况下,谁的成本更低,谁就能活的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