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过度增长后的必然 宏观调控与中国挖掘机市场
2007-08-17 04:31:01
34800台与28200台两个数字,充分说明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市场在中国。2003年中国挖掘机市场共销售了6万多台各种型号的液压挖掘机。34800是中国国内所有挖掘机生产企业销售量之和,28200则是2003年进口的新机及二手挖掘机。
四年增长了4倍
自2000年以来,中国挖掘机市场的销量以超常规的速度增长着。2000年中国国内所有挖掘机生产企业销售量之和为7926台,2003年达到34800台,4年时间增长了4倍。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56.4%,2002年比2001年增长59%,2003年与2002年相比,增长率达到76%,这样的增长速度迫使生产企业忙得不可开交,开三班,招收大量临时工,对供货商一再追加订货量,对代理商则压销售指标,压市场占有率。不断召开各种形式的产品展示会、产品推荐会、产品介绍会,有的代理商竟然隔两三天就需要参加一次这样的会,全国成百上千家代理商搅得挖掘机市场热火朝天。制造商的产品质量、代理商的服务质量等都大打折扣,用户质量投诉直线上升。
在丰厚的收益回报光环下,推动厂家年度生产计划的过度增长,加上不全然符合实际的宣传,形成谁都想卖挖掘机,谁都想买挖掘机的不正常局面。本来是1000台的市场,用降低首付款,延长按揭期的方式硬是要推销1500台甚至2000台挖掘机,必然造成挖掘机出勤率低、无活可干的被动局面。本来用户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收益回报,由于机器出勤率低,用户的收益也因此而大大减少。如果用户连还贷的能力都没有,代理商、制造商恐怕就要自食其过度增长的苦果了。
四月下旬销售下滑
近年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实际销售量屡屡打破人们的事先预期,显然这种过高的增长率对中国挖掘机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业内人士认为按照我们国家的土地、人口、经济,挖掘机的年均增长率在15%~20%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发展速度。
国家宏观调控、银行信贷紧缩、贷款速度放慢等因素的影响,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挖掘机的销售严重下滑,使得今年5月份挖掘机的销售量开展工作下降一半以上,与2003年同期相比(5月份)下降30%。对在今年一季度一路凯歌声中的供货商、制造商和代理商们,这突如其来的局面,已经开始采取对策。如制造商削减配套厂的订货量,调整生产计划,对多余人员进行培训甚至休假。代理商也把创收的目光投向配件销售和整机修理、职工培训并相应调整人员。
预计全年总量将达42000台
再来看看6、7月份的情况。目前各主机厂商、供货商、代理商都在关注今年的市场走势,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宏观调控对挖掘机市场的影响,为此,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率先于6月12日在南京召开了中国挖掘机市场发展趋势研讨会。大家分析认为,2004年宏观调控的目标是:GDP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003年为26.7%),新增信贷9131亿元,这意味着在后三个季度国家将会继续加大宏观调控措施(项目、信贷和土地--调控三大重点),液压挖掘机市场肯定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鉴于2004年1~5月份全国各生产企业液压挖掘机销售量已达23000台,月均销量4600台,余下几个月如果月均销量达到2700台,则全年总量也将达到42000台,与上年相比增幅为20%~25%,完全可以达到预测量。2004年全国挖掘机销量出现负增长的论点似乎有待商榷。目前有消息证实,某些地区,如河北省6月份销量止跌,特别是矿石开采导致挖掘机销售看好,预计8、9月份会出现购机小高潮。至于东部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前一时期挖掘机过量购买,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建设项目减少,造成挖掘机空置率提高,再加上银行信贷的紧缩,用户原来购机的积极性受到理性抑制,特别是铁本事件严肃查处后所产生的影响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可以预料江苏、浙江等省市今年市场不会看好,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从经济背景、政府目标以及市场主体等多角度观察,这一轮以降慢投资为目标的政府宏观调控,完全不同于10年前。此次宏观调控是结构性、地域性的调控,其基本原则是“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
面对2004年的宏观调控,正如央行有关领导所言: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如同一架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其安全降落过程,必然是一道缓慢的弧线。显然短期阵痛是难免的,但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工程机械行业包括中国挖掘机行业应该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