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生 陈清旭 刘宇 本报记者 何平
长沙城就像一座大火炉
两个民工弓着腰,手中的铁锹和着水泥、沙子不停地搅拌。他们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上衣紧紧贴在背上;豆大的汗珠布满额头,顺着脸颊流到下巴,滴到地上……
这是我们在长沙市岳麓区政府新办公楼基建工地上见到的一幕。时间:7月21日11点41分,今年进入“三伏”的第一天。
当天,省气象台传出的消息是:阴转晴,气温26℃—35℃;预计紫外线指数为9.0,属于4级,强度强,对人体有害;10:00—16:00间尽量避免日晒;预计中暑指数为2.0,属于3级,较易中暑,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户外劳动者应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太阳下久晒。
在随后的几天里,白天气温最高升至38℃,各项对人体有害的指数也随之升高,整个长沙城就像一座大火炉。
谁不知道高温天气要尽量避免日晒,防止中暑!然而,那些筑路、盖楼的建筑民工们能停下工作去避暑消夏吗?显然不能,他们得顶着烈日,踏着热浪赶工期,抢进度。
那么,他们在高温酷暑中的劳动保护状况又怎样呢?一连几天,我们走进建筑工地,对此进行现场采访。
“我们呆在蒸笼里!”
上午10点30分,铺油工地。随着卡车将沥青倾倒在指定位置,民工们顶着热气和刺鼻的异味,将沥青平铺到每个角落。一位民工半眯着眼指着沥青说:“它刚卸下来,至少有一百五六十度。脚踩上去,胶鞋不要多久就变形了。”民工所言不虚,我们站在两米开外,仍能感觉到沥青的热气扑面而来。
一位操作压路机的民工打着赤膊,黝黑的皮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汗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裤头基本上是湿的,没湿的地方泛着白色的盐渍,那是汗水蒸发后的结晶。
这样的高温,一般人在太阳下静站一个小时也受不了,而许多民工常常一干就是9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一位张姓民工说:“有时为了赶工期,经常三班倒,中午也不得休息。”
岳麓区政府新建办公楼工地,20多个施工小组正分头忙碌着。来自湖北的架子工刘师傅告诉我们,不光太阳晒人,钢管更烫人。他说,气温达到35℃以上时,钢管上有五六十度,光着手放上去,准会烫出泡来。我们发现,刘师傅干活时,总是戴着一双厚厚的手套。
与刘师傅相比,泥工李师傅的境遇要好些。办公楼工地前有一座小山,李师傅的工作是在小山上垒石头。他的好境遇表现在:一天可以少晒几个小时;山上的风比山下多些、大些。但是,李师傅无奈地说:“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半这段时间,日头都是直的,根本没地方躲。”
在银太商住楼工程工地上,来自新化的扶林芳师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因为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显眼的毛巾。和扶师傅交谈后得知,他负责运送砖块,这条毛巾是专门用来擦汗的。“汗太多了,用手擦,太脏,用毛巾就方便多了。一天下来,毛巾没干过。擦几次汗,就可以拧出水来。”扶师傅边擦汗边抱怨:“这鬼天气,前一向还蛮凉快的!这几天我们就像呆在蒸笼里。”
吃的住的都很差
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那么作为具有补充能量、恢复体力功能的吃、住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中午12点20分左右,是施工队开餐的时间。记者与民工们用过几次餐,品尝了他们的饭菜后发现,大多数工地的伙食都不好。一般是6个人一桌,吃饭管饱,但菜只有2—3个,肉类很少。来自长沙县的王师傅戏谑地说:“那个肉炒辣椒简直是辣椒里面找肉,一大碗辣椒就放了一点点肉星!”
不过也有例外,在屋顶防水工程上干活的段师傅说,他们的伙食不错,6个人6个菜——三荤三素,每餐都有菜剩。进一步了解才知道,他们跟老板很熟,双方合作过多次。段师傅说:“像这样的老板,我也难得碰上一个。碰上了,算运气好;没碰上,也只好将就。”
吃的情况如此,住的情况更糟。
晚上7点40分左右,穿过尘土飞扬的工地,我们走进岳麓区政府新建办公楼工地旁的一座简易工棚。这里住着的20来名民工,负责园林绿化的假山项目。
尽管来之前对工棚的简陋有过种种想象,但亲眼目睹了之后还是大感意外——太简陋了!树木搭成的棚架,红蓝白相间的塑料布圈成了一间间工棚。没有门,却并不通风。里面的床摆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似的,一张紧挨一张。只有几个民工的床头摆着小型电扇,大部分民工则连20多元一台的电扇也舍不得买。有的干脆把木板直接铺到地上,用清凉的地气来给自己降温。几只蚊子“嗡嗡”地在记者身边飞来飞去,冷不防“偷袭”一
下,几分钟后,手臂就留下几个疙瘩。
出来的路上,我们碰到一位负责台阶工程施工的曾姓小伙子。他的眼睛看起来有些浮肿,再三追问下,他才吐出实情:睡眠时间太少,一个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他的住处是地下室。这里共驻扎着四五个工地的“营盘”。每个“营盘”的床照样挤得像沙丁鱼一样。有的连蚊帐也没挂,只有一张席子。
曾姓小伙子指着他没挂蚊帐的床解释说:“挂不得,挂了更热更闷。”因为没挂蚊帐,他被蚊子咬得几天没睡一个好觉了。但他还是坚持不挂蚊帐,“要是挂了,一个晚上都别想睡着。地下室里一点风都没有,凌晨1点以前根本睡不着,太热了!”
“到哪儿都没有高温补贴!”
尽管省气象台公布的信息是较易中暑,重体力劳动者应注意防暑降温。但是,烈日下的民工们大部分仍然领不到必需的防暑药品,顶多碰上好心的老板,可以提供免费凉茶。
农民工陈师傅1995年9月外出打工,先后辗转于株洲、浏阳、长沙等地,到今年7月,已有将近9年的打工生涯。工地换了一个又一个,老板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在他的记忆里,仅有一次,老板特意准备了凉茶和六一散等防暑降温药品。“那是在2003年7月至9月,我在浏阳七宝山浏河花炮厂办公楼工地上干活。”因为是仅有的一次,陈师傅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感觉有点意外。”他说,因为以前干活,再热的天也没有凉茶喝。
当问及是否有高温补贴时,陈师傅露出奇怪的表情,“哪里有什么高温补贴,到哪儿也没有高温补贴,谁会给你高温补贴!”
据了解,农村抢收、抢插时,老板为赶工期,会给没回家的民工发“双抢”补贴,这也成了一个惯例。1996年“双抢”时,陈师傅就因没回家得了150元的“双抢”补贴。
说起防暑降温,前面提到的曾姓小伙子愤愤不平,“别说什么防暑药品、凉茶了,连茶水都没得喝。我们天天喝的是白开水,里面有股腥味!”
不过,并非所有的老板都不管民工的健康。在路边绿化工程干活的刘师傅就很满意,“今年还没到三伏的时候,老板就烧了凉茶,买了人丹、霍香正气水发给我们。”
经过深入调查,记者发现,只有极少数的老板给民工购买防暑药品。被访的大多数老板直言,他们并不知道要买防暑药品,至于发高温补贴,那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事。
在露天高温条件下劳动,如何使民工的生命健康得到切实保护?我国是否有专门的法规政策?民工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我们在随后的采访中对此进行了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