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世界港机市场50%以上的份额,产品出口到37个国家的70多个港口码头,连续6年的订单数居世界第一……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上海振华港机有何秘诀?走进这个专门生产“港口大力士”的企业,你会发觉,那里有一种无形的企业精神,它吸引着、激励着近2万名“振华人”,让印有“ZPMC”标志产品矗立在世界的各大港口。
“世界上的集装箱码头,都应该有中国生产的港机”
每当有人惊叹振华港机的“奇迹”时,总裁管彤贤总会这样回答。12年来,为了“振兴中华”这个崇高目标,振华人不怕种种苦和累。20来岁的吴富生去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告别新婚妻子,远赴美国弗吉尼亚港“交货”。本来圆满完成任务就可以回来了,但偏逢振华在美国的十多个后续项目上马,相关技术人员的签证又没办下来,只好由他“临危受命”,与妻子团聚的日子一拖再拖。
为了让全球客户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振华人,大家都养成了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因为电话一响,订单就有望!
如今振华的产品每一次登上世界码头,都会在当地引起轰动。当第一批7台振华自行设计的高科技“双小车岸桥”运到时,德国汉堡港一家乐器厂的员工,自发地奏起了中国国歌——迎接“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吊车”。
“企业是所大学校,出产品更要出人才”
5年前“跳”到振华的莫晓健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今年29岁的他,进振华第二年就升为主管,如今又担任生产计划部副经理。振华对他最有吸引力的是,能和几十个员工一起在公司读工程管理硕士班。
振华公司把上海交通大学、美国诺瓦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老师请来,利用双休日开课。公司103名硕士,92名是“振华”牌。
在振华,学历重要,实战能力更重要。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到世界各地“揽活”,首先过“语言关”,还要通过各国的认证标准,应对“挑剔”的客户需求。振华鼓励每个人都多学习,哪怕你在公司做的是后勤工作,只要通过公司每年组织的英语考试,一样可以拿到每月最高上千元的“英语津贴”。如今,振华这所“大学校”不仅人才辈出,产品的国产化率也达80%以上。迄今为止,还获得了2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我们敢于直面错误,因为我们有信心不犯同样的错误”
这是《振华港机通讯》上的一行大字标题。这张企业报的“特色”是,每一期都公布质检部门检查出的问题。
都说“家丑不外扬”,但振华却乐意把这份报寄给国内外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振华人把这当作一种警示:挑自己的毛病,是为了没毛病。鼓励成功,允许失败,对这支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上下的年轻团队来说,正是这样的理念激励着他们大胆创新。但公司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二过”,一个人不能在同样的问题上犯第二次错。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中国制造”的品牌负责。振华人坚信:明天会比今天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