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机械工业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惟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提高是靠一定生产手段来实现的,设备严重老化、技术改造欠账过多的机械工业企业在这种情形下,很难选择质量效益这条路子。久而久之,企业欲发展缺乏必要的投入;该破产的亏损企业也因没有相应的社会配套措施以保证破产的顺利进行,这样就造成了机械工业企业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国家主管部门缺乏系统观念,忽视供应链上游的投入是造成机械工业企业产品质量难以切实提高的另一原因。在“八五”计划以前,国家对机械基础件的研究开发投资很少,机械基础件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设备水平很低,其产品质量较低。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件生产的投入,组织了相应的技术攻关,但收效不大。如我国某经贸考察团成员在与越南胡志明市的机械制造业人士探讨轴承出口时,对方明确提出除了沈阳轴承厂、瓦房店轴承厂和洛阳轴承厂这三家国字号企业的产品,其余的一律免谈,原因是质量不过关。可以想象,一个比中国落后许多的国家对我们的产品质量如是评价,我国轴承厂要在国际市场立足是何等的困难,更何况我国现有轴承厂600多家,绝大部分难以取得良好的质量效益。机械基础件的质量问题连累了下游机械制造业,致使有的机械工业企业虽然引进了国外的生产线,但由于国内合格的原材料、基础件供应商太少,仍然难以稳定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难以取得质量效益。
企业战略
许多机械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明确协调的质量发展战略、制造战略和供应链管理战略。在买方市场的今天,用户订货往往是现货、急货,企业往往单纯依赖于高库存水平,缺乏相应的供应链战略指导,增大了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另外,有的企业对其供应商的选择完全依照价格,谁出价低,就买谁的产品,故意拖欠货款,不愿与合格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
人员问题
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一线工人是产品符合性质量的直接完成者,技术人员是产品设计质量的创造者,企业领导是质量战略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发挥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自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以来,企业领导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但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加之对企业领导者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领导没有把主要产品精力放到抓质量促效益上,不愿花大力气推动艰苦细致的质量工作,产品质量的低水平徘徊也就不足为奇。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则是导致企业质量效益不佳的另一主要原因。许多企业领导仍采用救火式的管理方法,没有一条管理的主线,忙来忙去,企业还是一团糟,问题成堆,却找不到根源所在。所以说,企业要练内功、挖潜力,首先应着力于提高企业的领导者素质,注重企业的自我管理。
企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报酬分配不合理,薪金过低,对技术攻关的奖励承诺无法兑现,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大大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许多技术人员出工不出活,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进展缓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时间过长,使许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回报。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身怀绝技的技术人员因对企业不满而离开企业,开办生产同样产品的私有企业,这不仅削弱原来企业的技术力量,使企业丧失了以质量求效益的技术优势,而且加剧了机械行业的无序竞争。
另外,由于机械行业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但工资水平较低,因而许多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提高产品质量的热情。一线工人的业务能力也有下滑的趋势。在一些老机械企业,老工人经验丰富但不重视规范化操作,不相信科学的质量方法。在新建的机械企业,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的传统方法已被弃用,许多青年工人的经验和作业技巧主要依靠自己实践中摸索,其代价是产品质量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