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联重科十几年走过的道路,科工贸一体为其高速成长打下了坚实根基,而资本运作则是其迅速壮大的助推器。
中联重科的前身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从1992年注册资本180万元起步。在创业初期,建立了以科研、销售为主,生产为辅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2000年10月,中联重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筹资6亿多元,为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和资本运作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2000年公司介入压路机市场;2001年又推出混凝土泵车,目前处于行业第二,仅次于三一重工2001年,公司整体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填补了非开挖设备在国内生产的空白,又为开拓国际市场找到了一个便利的通道;2002年12月,公司承债式兼并了湖南机床厂,成为国内带锯床和带锯条行业老大;2003年8月,公司收购中标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成为城市环卫机械领域的排头兵;2003年11月,公司又收购湖南浦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5吨及以上起重机的经营性资产,并于今年3月租赁浦沅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的与从事建筑机械、工程机械(含25吨以下汽车起重机)业务相关的资产,成为汽车起重机领域仅次于徐州重型机械厂的龙头。值得注意的是,"中联模式"的兼并重组:稳定的原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激活了被收购企业蛰伏的生产力。今年1-6月,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净利润2.5亿元。其中,被收购企业对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贡献均超过50%,而此前,这些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
"核裂变"迈出实质步伐
面对外资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联重科提出"核裂变"------打造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希望以公司为核心,以产品组团,以品牌和资产为纽带,裂变出多个国际同类名牌参股的专业公司,围绕公司形成多个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子公司,构建一个国际工程机械精品的集合。
中联重科已经具备"核裂变"发生内外部条件:第一,公司目前已经拥有十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的工程机械产品,产品类别的数量超过同行任何一家国际知名企业;第二,公司旗下各企业的市场网络已形成叠加,架构了国内最完备的市场网络体系,这正是国外知名品牌企业抢滩中国市场非常看重的;第三,公司技术开发能力已经逐渐与国际同行接近,便于与国际知名品牌进行对接。
目前,公司的"核裂变"战略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公司希望在未来三年内,能与3-5家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工程机械业中长期向好
2004年4月,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迅速下滑,截至 7月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从一季度末的47.8%下滑至31.1%。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进一步回落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工程机械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但是,本轮宏观调控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将与以往有些不同。国家采取的是"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式,调控的主要对象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与此同时,拉动市场需求的整体支持政策并没有变,尤其今后2到5年内,一些重大的工程建设将相继进入高峰期。
此外,工程施工方式的变化加速了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成本以及附带的福利、安全等支出迅速水涨船高,机械化施工也就成为必然选择;出于环保、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建筑材料施工出现了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原国家经贸委制定的《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明确规定,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要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城市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这将会带动混凝土机械的消费。
因此,工程机械行业中长期依然看好。尽管如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仍然会对工程机械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目前,工程机械市场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导致公司产品降价,公司产品的毛利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的风险。而与此同时,公司的营销费率、应收账款坏帐准备可能会有所上升。从2002年开始,公司采用了按揭销售的方式,银根的紧缩也会对公司产品的需求产生一定影响。
专用设备制造业历史财务数据比较
2001中期 2002中期 2003中期 2004中期
流动比率 1.96 2.05 1.91 1.68
速动比率 1.37 1.47 1.32 1.22
存货周转率 1.03 1.21 1.15 2.55
应收帐款周转率 2.3 2.67 3.25 3.14
资产负债率 44% 45% 41% 50%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长率 -1.51 -1.54 -0.8 -0.43
利润率 4% 0% 7% 6%
总资产周转率 0.25 0.29 0.31 0.32
固定资产周转率 1.13 1.33 1.61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