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有望年底动工
2007-08-17 01:16:11
这座跨江公路大桥距上、下游的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均在40公里左右,大桥向西与合巢芜、合宁高速公路相通,并与规划中的滁马高速相接,向东接规划的马鞍山至溧水高速公路,并与马芜高速相接,从而与宁杭、宁沪高速公路相接。大桥建成后,将形成合肥至上海、合肥至杭州的另一条高速公路通道,是安徽与“长三角”联接的一个重要通道。
如今,这座桥的建设已经正式拉开帷幕,而就在三年前,建设马鞍山长江大桥在很多人眼中仍然是“空想”。对于马鞍山长江大桥从最初动议到最终决策全过程,马鞍山市经济学学会会长黄国雄都熟稔于心。这位学者最近10年来一直在为马鞍山长江大桥的建设积极呼吁,可以称得上是大桥的“见证人”。昨天下午,记者连线黄国雄会长,详细了解了马鞍山长江大桥的决策过程。
大桥效应催生“动议”
据黄国雄介绍,1994年,他跟随马鞍山市有关部门到芜湖考察时,当时大家得出的结论是芜湖并不比马鞍山强。但是,1995年,芜湖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后,芜湖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美的、日立等一批大企业开始蜂拥而至,进驻芜湖经济开发区,芜湖的经济活力明显超过了马鞍山。正是看到了这种大桥经济的效应,1999年,黄国雄和马鞍山市经济学会的专家们在承接马鞍山市“十五规划”的课题研究时便明确提出了建设马鞍山长江大桥的想法。2003年8月份,以黄国雄为首的专家组,针对建设长江大桥的构想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后,正式向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提交了一份1万字的调研报告,力陈建设长江大桥的意义。10月份之后,黄国雄便不断受邀在马鞍山官方组织的各种研讨会上,向各方人士分析建设长江大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当时,马鞍山的决策层已经表露出推动长江大桥建设的意图。
前期工作快速推进
2003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紧急要求沿江六省两市抓紧编制长江过江通道方案。2003年12月24日,马鞍山长江过江通道规划方案编制完成,上报至国家发改委,并被顺利列入国家长江过江通道布局规划。
2004年3月,大桥开始工程预可行性研究,8月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召开预可研报告评估论证会,12月底,大桥筹建办公室成立,省高速公路总公司成为项目建设的业主单位。今年1月,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启动。4月,分别在马鞍山、武汉召开相关研讨会。而昨天的研讨会则标志着工程可行性研究已近尾声,并传出了年底有望动工的消息。据了解,芜湖长江大桥建设经过8年多的努力才完成前期工作,而马鞍山长江大桥之所以能快速推进,在黄国雄看来,主要与安徽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东向”战略有关。
大桥牵动皖江两岸
马鞍山长江大桥为安徽早日融入长三角增加一条大通道,也是为安徽再增加一条出海大通道。对于马鞍山来说,大桥的建设将优化马鞍山的经济结构,发挥大桥经济效应,马鞍山可以发展除钢铁之外的其它产业,使马鞍山这座安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早日成长为“皖江经济带”的龙头,增强对皖中腹地的辐射能力。
黄国雄认为,马鞍山长江大桥的建设也有助于皖江开发开放战略的真正落实。皖江开发开放战略实施12年来,真正得到开发的仍是皖江南岸,大桥建成后,安徽沿江城市将形成“一城一桥”的局面,这样就使江北的大开发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曾经总结了这座大桥的三大意义:一是关系到马鞍山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大桥;二是连接中原、安徽北部和华东地区的战略性大桥;三是长三角江南江北的重要通道,在缓解南京长江大桥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将成为安徽东大门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