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高端产品的引领者

2006-09-16 13:08:22
翻开武钢的发展史,这是一段恢宏壮丽的钢铁奏鸣曲:
  第一乐章-----1958年正式投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第二乐章———1999年走入资本市场。武钢股份从武钢集团中组合优良资产上市并飞速发展;
  第三乐章———2004年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武钢股份增发新股不超过20亿股,用以收购武钢集团的钢铁主业。由一家钢材加工企业转变为拥有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大型钢铁联合上市企业;
  第四乐章———走向蓝筹旗舰。武钢股份这一证券市场的绩优蓝筹股将以全新的面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 题 记
  产品开发篇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差异化战略,把不断提高“双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理念牢牢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带来了武钢产品的精品方阵和名牌集群:
  ■ 80%的钢材产品为市场紧俏的板材;
  ■ 冷轧取向硅钢片和高牌号冷轧无取向硅钢片为国内独家生产;
  ■ 国内拥有冷轧及涂镀板和冷轧硅钢全部产品的唯一生产厂家;
  ■ 国内热轧板卷产品最全、最大的供应商;
  ■ 将在国内独家生产全系列轿车用板;
  ■ 将成为世界最大单体硅钢片生产厂家。
  “双高”产品已占武钢总产量“半壁江山”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差异化”战略,重点开发“双高”产品,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是武钢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产品市场方针。仅2003年,该公司新试新推的产品合同就达到98.81万吨,其中“双高”产品的比例占到了51.8%。
  以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的开发为例:
  众所周知,以往的建筑钢结构有许多致命缺点,如不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不耐火、耐蚀性差、防护成本高等。且钢结构的抗火灾软化能力很差,耐火极限仅约10分钟,在350℃时就失去安全性。人们至今难以淡忘美国"9?11"事件的惨痛记忆。300多米高的世贸大厦仅在40分钟内就轰然倒塌,数千生灵葬身火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造这栋大厦之时,世界上还没有高性能的耐火耐候钢。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高层、超高层、大跨度、轻钢轻板等高参数建筑日益增多,对高性能建筑用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但由于国内建筑钢板的生产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我国高性能建筑用钢板基本依靠进口。
  2001年10月,武钢独家炼成高性能耐火耐候钢。这一填补世界空白的“王牌钢种”一露面,便攫住了冶金界、建筑界的目光。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钢抗大气腐蚀性能为普通钢材的2到8倍。在摄氏600度下的屈服强度不低于室温的2/3,摄氏1080度条件下可保持两个半小时不屈服。两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师昌绪率专家组对这一钢种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称,该钢种集高耐火性、高耐侯性、高 Z向性能和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于一体,填补了国内空白,属技术首创,其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武钢开发生产的4大系列共计12个高性能建筑用新钢种,其抗拉强度级别分别为400、510、590MPa,武钢不仅有自主知识产权,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些钢种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及北京国家大剧院等重大工程。
  武钢三炼钢厂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起来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钢厂,可冶炼深冲汽车板钢、高强度海洋平台钢、石油管线钢、高强度船板钢、耐腐蚀钢等多种高技术含量的新钢种。投产以来炼钢品种已达248个,大部分技术质量指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在吸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建新项目的同时,武钢还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适时地对第一炼钢厂实施了“平改转”,实现了全连铸工艺,极大地改善了武钢的工艺构成,为企业开发新钢种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开发生产的钢帘线、冷镦钢、高级弹簧钢等16个系列、77个品种,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精品名牌产品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武钢的新产品开发,始终坚持“推广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规划一代”的方针。近十年来,已研制开发出85个系列、301个新品种,形成了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为重点的精品名牌系列,其中大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
  且让我们检阅一下这一名牌产品方阵:
  ▲14锰铌桥梁钢———强度高、低温韧性好、焊接性能优良。自1998年以来获得亚洲第一大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以及武汉长江三桥、南京长江二桥、黄河长东二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20多座特大型桥梁供货权。
  ▲石油天然气管线钢———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中标国家“西气东输”、伊朗管线等20多项国内外重大管线工程。
  ▲集装箱用钢———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钢材出口加工的关键品种。该系列产品被国内10余家集装箱制造公司使用。
  ▲高性能压力容器和压力钢管用钢———有调质高强度钢、低温钢、中温抗氢钢等品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各类压力容器设备,如气罐、油罐、油气输送船等,已成为全国公认的名牌产品。
  ▲WL51汽车大梁板———具有良好的成型性、疲劳性能及焊接性能,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东风汽车公司、南京汽车集团公司等大型汽车厂为主要供货厂家。
  ▲钢帘线———获得贝卡尔特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免检认证,82B等线材新产品成功销往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
  ▲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该钢种集高耐火性、高耐候性、高Z向性和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于一体,被国内权威专家誉为国内首创,达世界先进水平,已应用于上海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和北京国家大剧院工程。
  ▲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高强度耐磨钢、高镜面塑料模具钢———国内最大的供货厂家。400MPa级高强度耐候钢已开始替代进口。为实现我国新一代“子弹头”高速列车研制和生产的需要,公司开发的新型耐候钢,使用寿命从6年提高到10年,一举结束了我国高速列车专用钢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电工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所用的J23磁性材料、“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所用磁性材料和机电行业急需的高性能电磁开关材料系列,均填补了国内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空白,各项性能指标和实物质量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取向硅钢在国内“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武钢自主开发出Q092C和QR092C新产品,一举将30Q130牌号率分别提高到90%和100%的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彩管系列用钢———武钢率先研制出彩管用框架钢、内磁屏蔽钢、防爆带钢等高难度、高效益的新钢种,已在国内彩管、电视机制造行业广泛应用,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局面,进口同类产品平均价格因此下降了4000元/吨,每年为用户创造价值2亿元以上。
  正在成为我国冷轧薄板和冷轧硅钢片两大生产基地
  投资近80亿元的二冷轧厂,今年4月破土动工。生产轿车和高档家电用钢,年产量215万吨,质量参数遥遥领先:轧制厚度0.2-2.5毫米,覆盖面国内最广;强度800兆帕斯卡,国内最强;宽度800-2080毫米,预计2005年底达产。
  此前,武钢曾与东风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风看重的正是武钢汽车用钢的生产潜力:到2005年,汽车用钢生产能力可达400万吨,超过现有产量的1倍多。
  值得说明的是,武钢生产的汽车用板将以其优异的性能指标成为市场升级换代的主力:二冷轧的投产,将为武钢新增目前无力生产的新产品215万吨,包括镀锌板卷和彩色涂层钢。做为轿车外部面板、高档汽车内饰用钢原料,这些产品目前国内基本依靠进口,“武钢造”的出炉,将填补国内空白,改变纯进口的局面。
  武钢总经理、武钢股份董事长刘本仁透露,依据上述“独门兵器”,“十五”期末,武钢有望实现建成全国汽车板基地的规划。
  而从去年开始建设的第二硅钢厂一期工程,近期内将竣工投产。二期工程也已进入初步审查阶段,预计明年底投产。届时武钢的硅钢产量将达到122万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证实,这项产能是当今冶金界在建硅钢项目的“世界第一”。在目前,硅钢片的产量状元是日本的新日铁,年产硅钢101万吨。
  硅钢片是武钢在市场攻城掠地的利器,尤其是取向硅钢,国内仅武钢能生产,产品售价超过普通钢种的50%以上。目前,武钢具备40万吨硅钢片生产能力。拥有国内唯一,世界仅有5座的环形高温退火炉,整体装备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在二期工程中,无取向硅钢高速高产连续退火机组等3项技术,由武汉钢铁设计院与武钢联合自主研发,新技术下测算出的基础工序速度,也将成为世界第一。
  技术创新篇
  ———高起点、高水平的引进,装备堪称国际一流;高标准的消化吸收,不懈地创新探索前沿技术,成为国内钢铁行业高端产品领域的引领者:
  ■ 5号高炉:引进了8个国家的10多项代表炼铁技术发展方向的世界先进技术;
  ■ 三炼钢:超纯净钢冶炼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
  ■ 二热连轧;国内最宽的2250mm半连续式热轧带钢机组;
  ■ 二冷轧:预计2005年建成投产,将成为国内独家生产全系列轿车用冷轧板企业;
  ■ 高端产品的开拓者:拥有国内第一条热连轧、冷轧、冷轧硅钢的生产线;
  ■ 高端产品的引领者:即将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热连轧、冷轧、冷轧硅钢装备。
  十年技改铸就核心竞争力
  1993年以来,武钢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筹资金350多亿元进行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先后建成了第三炼钢厂、硅钢改扩建、高速线材、“四烧”、“八焦”,实施了第一炼钢厂“平改转”等36个工程项目,使部分主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以来,武钢不断对由美国提供硬件的热轧计算机进行更新改造,这使得武钢在运用大型计算机实现冶金过程自动化方面,一步跨入了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武钢也因此获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其拥有的弯辊、窜辊及板型控制技术堪称国际一流。从而保证了集装箱板、石油管线钢等“双高”产品的生产。
  1996年,投资70多亿元的第三炼钢厂建成投产。其拥有的一系列工艺技术,达到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这座拥有30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钢厂投产以来,炼钢品种达248个,大部分技术质量指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当年,投资9亿元,我国最大的年产70万吨的现代化高速线材生产线建成投产。该厂轧制规格全,产品尺寸精,填补了我国用一火成材工艺生产出钢帘线、预应力钢丝、冷墩钢等方面的空白。
  1998年,投资30亿元的冷轧硅钢厂改扩建工程竣工。不仅使武钢的拳头产品硅钢的生产能力由7万吨跃升到40万吨,而且使4个品种32个牌号规格跃升为10个品种76个牌号规格,其国际先进水平实物质量产量比达97%,超过了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
  2004年4月,投资40多亿元的第二热轧厂建成投产。该厂主要生产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管线钢、集装箱钢、船板、高强度结构钢以及轿车面板、高档家电板的原料,其产品不仅填补了一系列的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而且使武钢优质热轧板的年生产能力猛增到800多万吨。
  2003年1月,投资2亿元建设的我国最大的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武钢产销资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整个系统有五大系统33类子功能和4080个关键的软件程序,总程序量为800万条语句。该系统的建成运行标志着武钢以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再次跃上新的台阶。整个系统将公司各项产销管理紧密结合,做到产品产量最高、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服务最佳,从而实现钢铁主业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共享,系统高度安全,人员精简高效,从而大大提高武钢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高新项目成就行业领跑
  近年来,武钢在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经过十余年艰苦不懈的技术改造,逐渐在我国钢铁行业奠定了自己技术上领跑的地位,尤其是在新项目的建设上,武钢人更是追求尖端、领先科技,不断夯实自身的行业领跑地位。
  二热轧工程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今年4月,一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现代化工程在江城拔地而起,它就是举世瞩目的武钢二热轧工程。这项总投资近50亿元人民币的工程,主要装备和关键技术通过国际招标引进德国西马克———德马克公司及西门子公司,主体机械、电气设备采取合作制造方式由国外设计、国内制造。工程装备有2250mm半连续式热轧带钢机组,采用全液压AGC压下系统和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全数字化传动控制技术,以及表面质量自动检测、多级计算机控制等几十项新技术、新工艺,堪称世界一流。
  追求尖端科技使武钢二热轧拥有了多个令武钢人十分自豪的“之最”:
  产品宽度为国内最宽,强度为国内最高,厚度可为国内最厚也可以最薄。
  目前,我国宽度在1850—2000mm之间的轿车面板,800Mpa级钢板均不能生产,2mm和1.6mm的薄规格热轧集装箱板生产能力也不足,这些高附加值产品每年均需大量进口。武钢二热轧生产的产品厚度为1.2—25.4mm,宽度为700—2130mm,抗拉强度达800Mpa,可提供覆盖轿车用钢板的冷轧原料,并解决直径为1220mm的螺旋焊管和直径小于600mm直缝焊管的原料。
  公司介绍,目前国内无法生产需要进口的15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中,二热轧可生产其中的8 种。
  目前,二热轧已生产出厚度1.2—25mm、宽度达2100mm的各种规格卷板及X80管线钢、杭州湾大桥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近300万吨。
  科技领先催生行业蓝筹
  1999年5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再次视察武钢。在这座现代化的钢城,江总书记两次感慨地赞叹:“10年没来,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哟!”
  确实是鸟枪换炮,由于跟踪国际钢铁行业尖端,实施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武钢装备水平和工艺质量同步世界一流,不仅大大提升了武钢的核心竞争力,也使我国离钢铁强国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十年技改史,一路风雨歌,武钢人多年的不懈奋斗、创新,在风雨中甘苦辛劳,也在风雨中欢笑和收获。
  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下游围堰成功截流,海拔185米的大坝与6条引水压力钢管笑承重托,这是武钢人永久的骄傲。1999年,三峡大坝左岸14条引水压力钢管进行国际招标,武钢的WH510钢板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一举夺得上段6条钢管的供货权,共计6000余吨。该钢板以钢质纯净、综合性能优良等特点赢得了用户好评。
  1998年春,芜湖长江大桥用钢向全世界招标。这座被称为“亚洲第一跨”的特大型长江大桥,质量定位在世界先进水平。中外5家著名钢铁企业竞标。
  体现大桥用钢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低温冲击韧性。目前国际上商用指标界定在-40℃为40吉焦。桥主却把这一指标苛刻地提高到120吉焦。
  刘本仁总经理亲自坐镇指挥,并明确表示,要通过竞标,在万里长江上树一块武钢精品名牌的永久广告牌。实际交货时,钢材的实物质量平均达到210吉焦,最高达到240吉焦,从而一次拿到了4.5万吨钢材、1.6亿元订单。
  2000年7月18日,大桥顺利通车。桥主因使用了武钢材节约投资1亿元。
  近3年来,武钢囊括了黄河、长江等20座大型、特大型大桥用钢的供货权,开发总量突破20万吨,使武钢成为国内最大的桥板生产基地。武钢桥板还走出国门,在缅甸、孟加拉国等地走俏。
  在“九五”期间,武钢先后向燕山石化等公司供货近万吨高性能压力容器用钢板,建造了2000m3LPG球罐8台、2000m3丙烯球罐6台、低温储罐12台(套)等,替代了进口,节约了大量外汇。
  除此之外,武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使武钢的新技术如高炉长寿技术、炉外精炼技术、热连轧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先后对太钢、攀钢、重钢等10多家钢铁企业进行技术输出和技术服务;高炉长寿技术和热轧板型控制技术先后输出到乌克兰、意大利、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武钢的转炉烟气防堵技术实现了向原引进国西德反输出,APC纠偏装置向原引进国日本反输出。
  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双高”产品大量增长,也为武钢迈向绩优蓝筹提供了保障。2003年,市场竞争激烈,年初“非典”肆虐,上游产品煤、电、油和运输价格上涨,年末更是出现能源短缺。比起沿海地区的同行,武钢的吨铁成本要高出100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式依靠着科技领先带来的“双高”产品,使2003年成为武钢历史上效益最好、回报国家最多的一年。全年产铁801.5万吨、钢854.5万吨、钢材69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40%、10.85%、12.14%。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73亿元,实现利润26.83亿元。上缴税费35.5亿元,比上年净增10亿元。
  质量管理篇
  ———追求“世界级质量”,靠诚信和质量引导市场对武钢产品的信赖;追求管理创新,深化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追求卓越,打造国际一流钢铁企业,圆钢铁强国梦。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是武钢人持之以恒的管理方针,多年来,武钢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创新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单位、全国企业杰出管理贡献奖、全国质量管理奖等奖项。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号召学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在全国推广武钢经验。1994年,武钢集团在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武钢股份也在2003年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
  这一个个最高奖项,无不体现着武钢人科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公司高管层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增强战略应变能力,公司设立了由内外部专家组成的战略咨询委员会,及时把握战略决策和绩效评价,提供战略咨询、指导和论证,并设有公司企划部负责战略研究和组织制定战略规划。
  科学把握投资管理。公司坚持科学、审慎原则。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参与评估论证,建立对外投资的跟踪管理制度,建立了重大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建立了重大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制度。
  不断拓宽营销管理渠道。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提高顾客忠诚度为目标进行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策略,在巩固现有的特约代理、直供户和销售分公司“三足鼎立”的管理格局上,加强终端客户管理,初步建立以终端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体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公司建立了健全的市场研究机构和市场调研网络;公司积累了一套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服务水平等提高市场占有率措施和促销手段。
  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公司根据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要求,积极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生产全过程的计量检测;为做好新产品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公司新产品研发部门在研究开发新产品过程中充分体现用户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质量的适应性;公司建立了从原料进厂直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检验制度,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公司从市场调研、技术咨询、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用户使用指导、异议处理、质量问题改进等多方面来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供应链的质量管理。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武钢集团对全部钢铁主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以信息化为推动力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投资2亿多元开发了整体产销资讯系统,于2003年初成功上线投运。整体产销资讯系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是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重大示范项目。该系统包括销售、生产、技术质量、发货、财务和出货管理等6大管理系统,可实现管理方式流程化、管理规范软件化、操作方式电脑化。可有效地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缩短原料采购资金周转、提高成材率,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强化财务管理。公司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实现的原则,合理确定预算指标,并建立了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以科技降成本为立足点,推行标准成本管理,做到成本控制标准化和制度化。
  同时,武钢还有一个坚持了多年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这一活动已在武钢形成了“实际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控制,附加成本运作,责任成本管理”的质量效益型成本管理模式。使武钢的经济指标明显优化。针对65个钢铁行业经济技术指标的“世界纪录”,武钢时刻比较差距,寻找对策。2000年以来,武钢每年至少刷新35种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武钢吨钢综合能耗由上年的808.8千克/吨下降到782千克/吨,实现了“破八见七”的历史性突破。通过增收创利、增产创效、对标挖潜、优化结构等八项保证措施,降低成本6.95亿元。
  此外,武钢工会组织开展的以“爱武钢、当主人、献良策、奔小康”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使广大职工通过参加自主管理小组活动,集思广益,由工会注册的3635个自主管理小组就生产、质量、管理、设备、安全、营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开展活动,据统计,仅2003年上半年,武钢职工就提出合理化建议35283条,其中的15174条被采纳,创效益19564万元。有8名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可年创效益在200万元以上,有13名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可年创效益100万元以上。
  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把这样的降成本形象地称之为“拧毛巾”。但是,“拧毛巾”拧出来的水分是有限的。当毛巾拧不动的时候,刘本仁又果断提出要对企业实施外科“手术”。即通过技术改造,使降低成本的工作在更高的科技层面上进行。以投资2亿元兴建的产销资讯系统工程为例,这项科技工程每年就可为武钢节约成本5700万元。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与高炉龄同步是世界冶金行业的一大难题。顶底复合吹炼是提高钢材质量的关键所在,提高炉龄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佳途径,这两者都是衡量一个钢铁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技术指标,但要兼得却十分不易。
  武钢于1998年开始采用溅渣护炉技术。通过改善供气管道联接,分段调节底部供气流量,减缓供气元件侵蚀速度等方法,形成了武钢所特有的氧枪刮渣技术、底部供气疏通技术等,成功地解决了顶底复吹与高炉龄同步这一世界难题。
  武钢第二炼钢厂共有三座二十世纪70年代建成投产的转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使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9年,2号转炉顶底复吹炉龄首次创造了15208次的世界纪录;今年,1号转炉1227天不停歇,炼钢30368炉,第5次刷新由二炼钢厂保持的世界纪录。仅节约消耗材一项,便可降低成本1545万元。据了解,我国冶金行业已有20余家企业成为武钢推广溅渣护炉技术的受益者。
  截至2003年,武钢已累计降成本近64亿多元。
  持续发展篇
  作为钢铁“国家队”,武钢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的高度,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将以绩优蓝筹旗舰的全新面貌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 到2006年,将形成1400万吨钢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
  ■ 将成为我国汽车板、硅钢片两大“双高”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 把公司建设成为花园式工厂;
  ■ 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2004年初,国家出台的限制钢铁行业投资过热措施,提高了钢铁产业准入门槛,使投资过热得到有效扼制的同时,也带来“国家队”武钢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新一轮发展的新机遇。
  来自全国22个主要城市钢材交易市场监测数据表明,3月中旬起,主要钢材品种价格连续6周回落,部分钢材的每吨价格降幅已过700余元。国家整顿效应开始显现。
  然而,武钢的情况是,近两个月,集团实现利润均在6亿元以上,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
  市场人士分析说,这一升一降,看起来“逆风飞扬”,其实道理寻常。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大产量的企业此次不啻是“灭顶之灾”,而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武钢则无所畏惧。一方面是武钢的产品多为“双高”产品,质优价好,不同于一般的大路货依赖涨价泡沫;二是武钢的营销结构日趋完善、理性,终端客户占比已达70%以上;三是武钢产品年内出口量增加,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相对平稳。
  武钢销售公司负责人也透露,根据武钢合同的兑现情况来看,近期武钢主要产品的价格下调幅度也不太大。
  所以,国家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却批准了武钢的几个大项目。今年2月份国务院批准新建的第二硅钢片厂;今年5月份国务院批准了武钢与唐钢、马钢、沙钢及澳大利亚BHP公司的合资开矿项目。
  作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国家队”,武钢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曾经是“品种、质量、效益”的企业方针,从2000年开始,已经变成了“品种、质量、环境、效益”。
  武钢总经理刘本仁说,武钢是钢铁“国家队”,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把我国建设成为钢铁强国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武钢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发展与自然、企业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不少国际知名钢铁企业都建在市区,但都建成了绿树成荫的美丽景观,武钢的发展和武钢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实现完美统一。
  2001年4月,武钢大门一侧的一排杂乱的平房被拆除。2万平方米的武钢科技广场开始兴建。以此为起点,武钢大规模拆房建绿。40多个二级单位的200多个拆除点很快达标,总的拆房面积达11.47万平方米。各单位也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治理工作。工业港开展了清洁长江水活动;矿渣公司开展了化废为宝、美化渣山活动;大冶铁矿对矿山进行复垦,建设绿色矿山。
  整个“九五”期间,武钢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达到19亿元,占技改总投入的10%以上。与此同时,一批治理项目也开始发挥作用,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
  武钢一炼钢厂的“平改转”工程是武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亮点。这家炼钢厂是武钢建厂时就有的老企业,能耗高、污染大。平炉炼钢时,6个大烟囱冒出的浓烟遮天蔽日。曾有人戏说“飞过武钢的麻雀都是黑的”。
  1998年,武钢投入6.5亿元,将6座平炉改成现代化的转炉,辅之以全脱硫、炉外精炼、电磁搅拌以及世界领先的高效连铸技术,使一个50年代的老厂成为具有90年代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钢厂。其吨钢成本降低达200多元,两年便可收回全部投资。与此同时,曾经占武汉市40%的烟尘污染彻底消失了。
  作为一个企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显然是首要任务,但武钢人的追求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最小的消耗创造最大的财富;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那种靠拼资源、拼环境而求得一时发展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注意眼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利益,从而形成不间断的发展能力。而且,为了长远有时甚至要牺牲眼前利益。
  武钢的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就是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的典型例证。
  武钢地处长江边,水资源十分丰富。过去生产一吨钢要用70多立方米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武钢供水系统基本上不经循环直接排放。数据表明,2001年,武钢的污水排放量占武汉市污水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经过不间断的努力,现在的武钢的吨钢用水量下降到30立方米以下。但刘本仁总经理仍不满足,因为发达国家吨钢用水量一般都控制在6立方米以下。
  从2003年开始,武钢启动了4亿多元的节水环保国债项目。2005年12月,随着该项目的竣工,武钢的污水排放量将下降60%,而武汉市的污水排放量将因之整体下降20%。
  国家发改委对这一工程极为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的国债专项资金项目,给予贷款贴息。项目完工后,武钢平均每年可节水3.55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减少3.24亿立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由88%提高到95%以上,吨钢新水消耗量将降到8立方米以下。
  但是,如果进行成本核算,武钢人做的是一桩“赔本的买卖”。武钢能源部门的领导算了笔账:按年节水4亿立方米的现行价格计算,直排水的资源费约0.5亿元,而循环水的处理费将近1亿元,两者价差数千万元。
  但刘本仁总经理算的是笔大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价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虽然眼下要多付几千万,但未来肯定要受益。而且,节水工程减少了污染,美化了环境,增强了人们的节水意识,就是赔点本也要干。
  正因为如此,武钢的厂区环境越来越好,也更加有利于武钢职工的身心健康。据武钢环保监测部门和武钢工业卫生研究所的数据,武钢区域上空的烟尘和工业粉尘量大大降低;岗位粉尘合格率逐年上升,高出国家要求15%;岗位噪声低于国家要求25分贝。
  如今的武钢,已是丽日蓝天,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