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工地」,一位中国经济学者今年初有感而发地说。「一个投资2至3亿的钢厂,一两年就能收回成本」,像这样的投资「神话」,刺激各地高炉林立;上海等不少城市炒房成风,靠银行按揭购买两三套住房的居民越来越多,而且不管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贫困省份,「大马路」、「大广场」、「高尔夫球场」、「开发区」等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浮躁的投资冲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膨胀起来。
作为中国国务院第一经济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官员的公开表态从来中规中矩,极少使用性情中言。不过今年3月22日是个例外,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分析,今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势头时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的状况「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固定资产投资明显过热
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上旬发布的第一季度资料显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出现明显过热势头。在去年增长26.7%的基础上,一季度增幅创43%的历史新高,即使扣除一季度投资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也达35.5%!
虽然,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幅达到了61.8%,比今年一季度高出许多,但如果扣除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投资增长为35.2%。换言之,今年一季度的投资增幅已经超过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
其中,一季度全国新开工专案过多,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1%,新开工计划总投资增长67%。在建规模过大,2003年在建规模已高达16万亿,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4万亿元的3倍,今年一季度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已高达7.2万亿元。
而在当前投资过热浪潮中,投资结构很不合理,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首当其冲。去年投资增长均达1倍左右的基础上,钢铁、水泥、电解铝今年第一季度又分别增长107.2%、101.4%和39.3%。盲目的投资扩张导致供给能力明显过剩,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会引发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一些危机。不仅如此,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使已经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供求形势雪上加霜,「煤荒」、「电荒」、「油荒」、「水荒」、「运力饥渴」成为去年以来媒体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三大行业首当其冲
有关专家指出,值得高度警觉的是,这轮投资过热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相互推动,金融风险正在积聚。在去年信贷增长超出控制目标的基础上,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就达9,131亿元,在四分之一的时间里已经消耗全年三分之一的新增信贷额度。在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加快,与以短期贷款为主的银行贷款常态相违背,潜藏了极大的金融风险。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忧心忡忡地说,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中,资金来源估计一半左右都是银行贷款。据了解,房地产投资占全国所有投资的四成,其中七成是靠银行的贷款。一旦投资泡沫破灭,银行将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评:工程机械、建筑机械销售受影响较大。